(2007年7月28日《温州都市报》力仁报道)
目前,各校大学生的暑期团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许多媒体在肯定这些活动的同时,也从中挑了许多“刺”,认为现在有些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为了在学校期末评分中加分,学校评比中得高分,极力邀请媒体跟踪报道,流于形式,功利性太强。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事实上,也有不少留守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没有参加团体的社会实践,而是自我选择了勤工俭学、自己创业、做家教、兼职、复习专业知识等,他们很少要求媒体给他们做什么报道,媒体关注这一群体的也不多。
看不惯浮躁的形式主义
记者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做了一番调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你的原动力是什么?”19%的认为能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沟通;22%的大学生认为能提高专业水平,增加自信心;20%的人觉得能体验生活,树立社会责任;而39%的大学生是抱着能在学校期末评分中加分的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还显示,50%以上的认为收获没有期望值高,有的同学从事的是散发宣传单等简单活动,认为能力上提高不大。
今年下半年就上大二的陈同学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一些同学都认为,现在某些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在学校期末评分中加分,走走形式,短短的十几天实践对于体验生活、提高能力是次要的。他认为平时学习期间也能做到这些,不一定非要搞活动。至于加分方面,他觉得只要平时能刻苦点积极点,相信能达到学校的要求。
温大一位姓刘的同学告诉记者,之所以留守是因为看不惯某些活动浮躁的形式主义。他说,身边的一些实践队伍还没出活动成果,只做了纸上计划就想着找关系找媒体,要求发稿,至于活动本身的过程、实施细节等方面就草草地敷衍了事。他觉得这样的实践活动功利心太强,损伤了纯洁性,他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
普通学生难入实践队伍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某学院的一个暑期实践活动有16人参加,其中普通同学才2人;另一个学院一行12人全部为学生干部。大部分社团活动的成员都有一定的“官衔”。已经大学毕业的一位朋友说,他在大学四年间从来没有参加过校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几乎都要进行层层选拔,例如要成绩优秀,是学生干部,或者曾经获过某种奖项。等到我们知道时往往名额已经满了。”
某高校负责社会实践的老师说:“我们有意识地在大一学生中选拔一些拔尖的学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用来培养后备学生干部。”有学生认为,有些社会实践活动很有意义也很锻炼人,但应该让更多的人深入到社会基层。
利用假期埋头苦读忙充电
李连毅,即将进入大二的温大学生,谈到留校原因,他说:“主要是想利用假期充电。看着师兄师姐们饱受就业的煎熬,很受刺激,觉得大一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得抓紧补补英语。”他的计划是考过英语专业六级,增加就业的机会。
学校里还有不少大学生是为了考研而留校复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范雅文准备考研究生。她说,专业的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是她想趁着这个暑假好好补补英语,所以她给自己拟定了学习计划:上午先背些英文单词,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英文阅读上,用阅读记忆代替纯单词记忆,中间穿插些钢笔字和普通话的练习来放松一下;下午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和专业课上;晚上7点之后才属于放松时间,一般她会上上网。
赚取外快也赚来经验
包竞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来自泰顺,家里一贫如洗。从小到大,都靠邻里和社会的帮助才跨入学校。在大学里,她十分俭朴,在暑假里兼着家教、网络维护等岗位。她觉得利用暑假打工,不仅可以解决生活的贫困问题,还可以接触社会,让自己进入职业角色。 单丹是宁波大学2005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考试一结束就在一家培训公司给学生们上课了。她说自己一天的工作:上午教两个小时的小学生作文,下午给初中生教两个小时的播音主持。“我想趁这个暑假,积累点经验,检验和巩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在暑期留守大学生中,有不少是大一学生。虽说离毕业还早,但他们也想通过暑期打工,为自己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利用暑假“接单,做单”
在留守的学生中也有些同学是因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记者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有50多位同学留校创业。
他们要利用暑假“接单,做单”。该校拓荒工作室的李诗晓和刘舜泼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们是计算机系的学生,最近很忙,刚接了一个新单子,要近段时间完成。李诗晓说,创业要有长期性,不能因为暑假就停止工作,有些客户的网站要维护,也不能因为放暑假了就不帮他们维护,要讲信誉。 而张宪成,和5个同学成立了大拇指工作室,上周承接了一家公司的网站设计业务,他们要在接下来几个星期内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本来就是学程序设计的,遇到不懂的问题,钻研之外还可以请教老师,关键是能在做网站过程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踏足社会之前的训练是成功的一半。”
独生子女磨炼自己学会自立
与其他留守大学生不一样,温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戴同学不回家的原因是: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自己回家也就没多大意义。他说回家之后,没有图书馆,很多书想看时就借不到,加上自己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从来没有自立过,上大学后,虽然没有了父母的细心照料,但寝室里的三个室友亲如兄弟,有事情一般都是四个人互相帮助。现在,室友们回家了,自己正好锻炼一下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相关链接:
http://dsb.66wz.com/html/2007-07/28/content_8287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