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东南有形胜 今朝看温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手记
  •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  来源:   时间:2005-03-09

  • (《职业技术教育》2004·33综合版 达海报道)

    公元2000年7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做出决定,选址在山青水秀的瓯海区茶山镇,按照公建设施共享、生活后勤服务社会化、开放式办学、多元化投资的理念,建设一座总规划用地7.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可容纳4万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生,总投资30多亿元的高教园区。

    温州市领导说,这是温州“一港三城”(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不但要成为传承文明、生产科学、输送高等人才的高校之城,还要成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民营企业家等新型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温州实现从‘瓯江时代’到‘东海时代’跨越的一个重要保障。”

    2001年9月18日,创立正好两年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一所启用新校园的高校入驻茶山高教园区。当地媒体评论说,“这是一个标志,温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在温州的发展中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

    “这是我们第二次创业的开始。”在隆重热烈的新校园启用仪式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周锦成代表学院的全体师生向在场的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态:“一定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和支持,再接再厉创出温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品牌来!”

    创新的文章要做在本质特征上

    温州职院创建于1999年7月,由分别为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的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机械工业学校与温州业余科技大学“强强联合”而成。

    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打造出温州历史上第一所高职院校,并且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逾千人,这在温州教育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但周锦成说,在他们看来,这才是一个漫长的创业过程的开始。

    “合并资源与整合资源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周锦成认为,把资源集中起来是政府能做的工作,而把合并起来的资源“整”出效益来是学院领导班子的责任。

    学院党政班子到位后,作为党委书记、院长,周锦成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织班子成员和原组建单位副校级以上干部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教职工参与学院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解决组织整合、思想整合的问题。”

    “教学制度整合”是学院成立伊始,领导班子狠抓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为契机,学院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全面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调动管理办法》等几十个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硬约束”体系。

    “通过制度约束主要解决规范问题,这是发展的基础;而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发展的持续动力,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周锦成认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创业,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品牌。

    温州职院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学院组织全院教职员工进行了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经过上上下下反复讨论,大家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无论是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是从实现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来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所以,创新的文章要做在根本属性上,要做在本质特征上。”

    “温州是最适宜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一块沃土。”周锦成说,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在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温州的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有10多个产品都取得了“国”字号名片的声誉,像“中国鞋都”、“中国服装城”、“中国皮都”、“中国打火机、眼镜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胶鞋生产基地”、“中国电器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其中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所属制鞋、制革、鞋机等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420多亿元;温州服装商会所属企业2300多家,年产值达230多亿元。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相应专业的一线技术人才,这些一线人才正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

    基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所得出的这一判断,温州职院确立了实施教育创新的基本策略,就是“立足温州、依托行业、产学融合、就业导向”。

    “‘立足温州’就是不仅要把地方经济看成是我们办学的生长点,而且还要把它作为我们服务的着眼点,这是我们创新的动力。‘依托行业’,就是不仅要把行业企业作为合作的伙伴、‘共赢’的朋友,而且还要把它们变成办学的基石和支柱,这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产学融合’,就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关系上,不搞机械的、物理的简单迭加,而是要使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们创新的路径。‘就业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的用人要求、学生的就业需要展开教育教学,否则就失去了举办职业教育的意义,这是我们创新必须遵循的方向。”周锦成解释说。

    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

    “要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这是温州职院创立伊始就提出的一个口号。

    每个新专业设立之前,他们都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做详细调研,走访相关行业企业,召开企业老总和技术管理骨干咨询会,认真征求用人单位意见,进行专业设置的论证分析;二是聘请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等提出指导和审定意见,被他们称之为专业教育的“参议院”。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成立了20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90多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其中50%以上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的意志在专业设置和开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学院开设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都是市场上最急需的,如服装鞋类的营销、鞋革设计、服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电机与电器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家具设计与制造等都极具温州地方支柱产业特色,深受企业欢迎。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他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行双证、多证制度,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通过精简基础课程的办法,把专业教学的重心前移,使学生一迈进校门就能接触专业教育,第一学年就能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技能。他们还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加强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保证其全学程不断线,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取得相应证书。

    与此同时,学院还全面推行了学分制改革,开设出100多门选修课,其中一些还成为了整个高教园区共享课程。

    “这还不够。”周锦成认为,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道路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入口、过程、出口‘三头’全部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所以,温职院在全面推动和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的同时,开始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更深入、更完善的形式,他们称之为“产学融合”。

    实践中他们发现“订单式培养”是实现“融合”的好途径。从2000年开始,学院先后与中国正泰集团、奥康集团、温州市旧城改造指挥部等单位实行“订单教育”合作。

    根据正泰集团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急需一批既懂电气专业,又熟悉正泰产品的人才的情况,学院与企业签订了“正泰班”培养协议。2001年第二学期结束前,学院在电气专业二年级学生中组织“正泰班”,学生自愿报名,由企业考核选拔。三年级时“正泰班”完全接受由企业提供的教育和教学内容,主要有正泰产品课程和正泰文化课程,学生定期进入企业顶岗接受训练。毕业时,这个班的45名学生除一名外全部被正泰录用到了关键岗位。

    大型制鞋企业中国奥康集团提出,需要一批中层管理和营销人员。学院就在刚入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组织了“奥康班”。作为奥康的准员工,这个班的学生按协议定期到奥康的生产车间见习,参加奥康的文化活动;第三年“奥康班”的教学就移至企业,在企业完成最后的学业。

    近年来,温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急需楼宇智能化管理人才。学院就与市旧城改建指挥部联合,在计算机专业中举办了“城建班”。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

    与企业直接签订单、联合办班,这种办学模式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效果,很快便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这种“联办班”的形式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主要是单个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小、变化大,既限制了办学规模,又影响了专业的持续建设。针对这一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温州职院在校企联办的基础上开始了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探索。

    “行业协会是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干,以全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为成员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