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7日《温州日报》见习记者潘秀慧报道)
前言:马上就要过年了,在家的人们沉浸在合家团圆的欢乐中,而在外不能回家过年的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更加强烈。这些在外过年或者曾经在外过年的人,他们都有一个个过年的故事———
1970年春节后不久,23岁的周锦成离开温州,在迢迢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佳木斯开始了7年支边生活。回想在莲江口农场过年的往事,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周锦成唏嘘不已:北方冬季难得一闻的黄瓜清香、裹着温州花蚶的饺子、串不完的门、嗑不歇的葵花瓜子,烙刻成他最难忘的记忆。
因为1966年由温中毕业时正遇上“文革”,早就计划着去上海读大学的周锦成陷入迷茫中,当他最终带着“无奈”来到农场,负责耕作20来亩水田时,在给早一年去农场的同学、现在的妻子徐淑棣的信中,他称自己从此“抛出了生命的投篮”,意指对未来已经没有任何设想。然而正是农场第一年那个只有饺子的除夕夜,让他体会到集体过年的快乐,并开始去适应并融入艰苦的环境中。那天,连队里几个温州人把家乡带来的一个花蚶连壳包进了饺子,结果被连长咬个正着,还乐滋滋地嚼起来,让大伙都笑翻了。
一年之后,周锦成被调到农场中心学校任教。“1972年除夕在校长家吃了道黄瓜炒肉,我至今难忘那股清香味。”周锦成说,北方的年夜饭都是在肉上做文章,什么溜肉段、葱爆肉、辣椒炒肉,少有蔬菜踪影,这是让南方人最“痛苦”的事,所以那次吃的黄瓜炒肉印象特别深刻,还专门去打听黄瓜的来历,原来是主妇们在秋天把黄瓜切片晒干,冬天吃时泡水再炒来款待客人的。
1977年的除夕对周锦成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他和妻子双双参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招考,这一年他一家四口(女儿22个月,儿子5个多月)在农场团聚。巧手的妻子用家乡寄来的酱油肉和鳗鲞,置办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由于夫妇两人不久就一同接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成了周锦成农场过年的最后记忆。